护脊有方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护脊有方 > 详细内容
捏脊是保养脊柱的最佳方法

来源:本站 时间:2022-11-10 08:19:07 热度:1847

来源 |  百川   (ID: 百川脊柱健康学

作者丨 黄开斌

本文摘自《脊柱保养手册》


晋代葛洪《肘后备急方·治卒腹痛方》“拈取其脊骨皮,深取痛引之,从龟尾至顶乃止,未愈更为之”的描述,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。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,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。

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,借以调理脏腑经络气血,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保健方法,常用于治疗小儿“疳积”之类病症,所以又称“捏积疗法”,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。

1、捏脊疗法的作用功效

本疗法有疏通经络、调整阴阳、促进气血运行、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。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。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、消化不良、厌食、腹泻、呕吐、便秘、咳喘、夜啼等症。此外,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。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。由于督脉总督诸阳,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,“迫藏近背”,与脏腑密切相关,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、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。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,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、血浆蛋白、血清淀粉酶指数,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。

2、捏脊疗法的基本原理

1)、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,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。

2)、捏脊能调理胃肠蠕动,促进消化吸收,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,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。

3、教你捏脊的操作方法

1)、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,自下而上,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。即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。亦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,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。如头面部症状明显(目红赤、痒涩羞明、鼻腔红赤、牙齿松动、牙龈溃烂、面黄肌瘦、唇红烦渴、面红烦急、惊悸咬牙等)者,可捏至风府穴。捏拿完毕,再按肾俞穴。

2)、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,务使卧平、卧正,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。操作者捏起皮肤的手势有两种:

一种为三指捏,即拇指和食、中指相对,拇指在下,食、中指在上捏起皮肤。即用拇指指腹与食指、中指指腹对合,挟持肌肤,拇指在后,食指、中指在前。然后食指、中指向后捻动,拇指向前推动,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。

一种为二指捏,即食指中节的桡侧与拇指相对,食指中节在下,拇指在上捏起皮肤。即手握空拳,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,挟持肌肤,拇指在前,食指在后。然后拇指向后捻动,食指向前推动,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。

其中: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为保健,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多为治疗。建议每天做一次,一次做8-10分钟。同时捏脊的过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开,应保持一路紧凑上行。

3)、在捏脊的过程中,可捏住肌肉向上提,再稍稍放松,使肌肉自指间滑脱,这种做法称为“提法”。每捏3次提1次的,称为“捏三提一法”;每捏5次提1次的,称为“捏五提一法”;也可单捏不提的。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来决定,其中单提不捏刺激最小,“捏三提一法”所受刺激最大。一般捏3~5遍,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。

4)、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,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,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。如厌食提大肠俞、胃俞、脾俞;呕吐提胃俞、肝俞、膈俞;腹泻提大肠俞、脾俞、三焦俞;便秘提大肠俞、胃俞、肝俞;多汗提肾俞、照明俞、肺俞;尿频提膀胱俞、肾俞、肺俞;烦躁提肝俞、厥阴俞、心俞;夜啼提胃俞、肝俞、厥阴俞;失眠提肾俞、脾俞、肝俞;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、肺俞、风门等。

5)、由于颈椎部难以进行捏脊,可用一手或两手的拇指指腹推擦,以加强刺激。也可以拇指与食指对应用力,捏提项后肌肉。

4、捏脊应注意以下几点

1)、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;

2)、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;

3)、应沿直线捏,不要歪斜。

附:捏脊治哮喘助睡眠

哮喘是小儿多发的一种呼吸道疾病,一般症状有呼吸急促,发出喘鸣声,严重时张口抬肩,难以平卧。哮喘多发于夜间,故哮喘病儿常常难以入睡,即使睡着了也多梦易醒。

捏脊时,即在脊柱周围穴位上施捏法,两手平行轻捏起皮肤后,从脊柱尾端开始,轮流向上推动,使捏起的皮肤连续向上滚动,从下向上直至第七颈椎棘突下。

从脊柱尾端开始捏至第七颈椎棘突下,为一行。通常每次捏三至五行,每天早晚各一次。为加强刺激,可行“三捏一提法”,即每捏三下,两手捏起皮肤,轻轻向上提一下,再捏三下,又轻提一下,如此反复。

针对哮喘的不同病情,捏脊时也可在膀胱经的背俞处捏。

捏脊疗法是常见的推拿保健手法之一,它不仅对哮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,而且对哮喘儿的睡眠不好也有效。


(责任编辑:安得)
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
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?

0 条评论
点击排行

Copyriht 2020 by www.jizhu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 脊联网网站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:---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9030970号-1